文章中,研究者表示,他们成功开发出了可自交联(self-crosslinkable)的蛋白水凝胶,这种创新性的水凝胶能通过提供可控、持续的药物释放而不需要有害的添加剂,从而就有望改善癌症的治疗和伤口愈合的疗效。这种独特的药物运输系统能利用水凝胶允许药 ...
2025年2月20日,在IND2025第五届感染疾病 诊断 技术及检测自动化建设论坛上,华大智造正式发布全新的自发光半导体测序仪——DNBSEQ-E25 Flash(以下简称“ E25 Flash”)闪速基因测序仪,E25 ...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赵森林、李大卫等研究者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揭示 肝转移 灶中的 癌细胞 可借助过表达转录因子WNT11,同时影响CD8 + T细胞的募集、激活和 免疫 ...
日前,一家名为 Latent Labs 的 AI 初创公司走出隐身模式,宣布累计完成了 5000 万美元融资,投资者包括 Radical Ventures 和 Sofinnova Partners、Flying ...
随着航空业的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居民生活在机场附近,暴露在持续的飞机噪音中。相比于道路、铁路交通带来的噪音,飞机噪音具有更高的声压、更强的低频振动和不可预测的噪音模式,这使得人体更难适应,从而产生更大的听觉不适和生理影响。
当代人生活压力大,“头”等大事频频告急!走在街头,能看到不少人年纪轻轻就被脱发问题困扰,发际线不断后移,发缝越来越宽。每次洗头、梳头,大把头发脱落,让人焦虑不已。
目前,Woolf实验室正在探索这些浸润性的巨噬细胞如何保护机体免受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下一步,他们将寻找方法来诱导并维持这种保护,识别出哪些糖尿病患者处于风险之中。一种潜在的保护策略是加速巨噬细胞向神经组织的招募,另一种则是模仿其保护功能,例如通过它 ...
《Nature》 杂志刊登的这项跨国研究,通过革命性的单细胞追踪技术Trace-n-seq,首次绘制出胰腺癌神经网络的完整图谱。研究人员发现,癌细胞通过“神经重编程”改变神经元功能,建立肿瘤-神经微环境交互网络,甚至让化疗药物意外成为“神经切断武器”。这些发现不仅刷新了癌症认知,更为治疗开辟了全新路径。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北京大学、南澳大利亚健康与医学研究所和阿德莱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某些称为肠嗜铬细胞(enterochromaffin, EC)的肠道细胞通过检测有害刺激并释放大量影响神经与大脑沟通的神经递质,在疼痛中发挥着比以前认为的更重要的作用。由此产生的疼痛信号在初始触发后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这可能会导致 肠易激综合征 ...
在一项突破性的临床前研究中,来自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科学家们发现,癌症患者体内的血凝块(也称为血栓)形成并非像过去认为的那样源于其他器官,而是对来自肺部的信号作出的反应。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观念,揭示了血栓形成的新机制。
2025年2月18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先驱 Jennifer Doudna 教授团队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期刊发表了题为: Single-molecule live-cell RNA imaging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心脏贴片(heart patch)”作为晚期 心力衰竭 患者的创新治疗选择的临床应用方面取得里程碑进展。这一进展也为首次使用 干细胞 ...